找到相关内容162篇,用时6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初唐道士成玄英的重玄思想与道佛融通

    六朝道教徒之术语或当时流行观念,经成氏之组合便自出新意。这些观念组玄英有效地运用以诠释道相、圣人应世、修行、言教之存在意义等等问题,他的方法除了受佛教中观思想影响,采取破斥扫相之激烈手段外,自然也秉承...定式来了解道体,同样也可以藉由“描述”的方式来形容“道”,此即“道相”之课题。其实形而上的“道体”本来无相可言,但是“道”之流行亦不得不显露其相,而无碍于我们以恍惚象征之形容词来加以“描述”。融通关系 ...

    郑灿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2146121.html
  •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(五)

    的是非、长短、好坏,这种的行为是与道相违背的。你再要著心、著净,这就是障道法。 师示众云。善知识。何名坐禅。此法门中无障无碍。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。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。 什么...

    宣化上人主讲

    |坛经|宣化上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6/1930089909.html
  • 漫谈修行中的自我转化义

    的追求,都会导致与道相违背的後果。弘法利生也同样是如此,要使自他在狂心歇落处,彻见自性,共同转向菩提大道!  六祖大师说:「若於转处不留情,繁兴永处那伽定。」「修行妙在转」,不转如何得成大道?谨祈一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1439219.html
  • 吾人应有之警觉

    修行;若阿修罗,则宿习多嗔,与道相背,不肯修行;饿鬼众生,则饥火中烧,呼号求食,犹恐不及,不得修行;而畜生道,愚痴昏昧,但知食睡,不识修行;至于地狱,众苦交煎,受罪无间,更是不能修行。唯有人道,虽亦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5540469.html
  • 佛教兴衰略述

    ,归真被诛,德裕窜死,武宗服道士金丹,疽发背死,宣宗复大兴之。宋之徽宗,初亦甚信佛法。后听道士林灵素之妖妄,遂改佛像为道相,称佛为大觉金仙,称僧为德士,著道士衣,凡作法事,居道士后。下诏不久,京城大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0659547.html
  • 巾山塔宗教人物造像

    民族的本土特色。  佛教从东汉传入我国后,自南北朝以来在与中国本土的道教、儒教思想的不断冲突中趋向融合。经三教中有识之士的彼此学习吸收,至明清时,以儒学为主导,佛、道相辅助的三家趋同已成为主流。受此影响...

    江永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63362685.html
  • 禅与道的艺术

    之意与自然之道相沟通。故此,“得意忘象”奠定了欣赏理论的基础,“言不尽意”,“意在象外”成为后人美学的标准。若以上述佛教“空”的义理来阐明禅的涵义,毫无疑问与玄学的“得意忘象”有极大的差异。艺术是一种...

    刘逢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0463902.html
  • 雁门边塞文化之佛教文化

    雁门边塞文化之佛教文化  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。县志载,汉代以来,代县所建庵观寺庙甚多。可见代县自两汉时期便传入佛教。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后,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第一个发展高峰。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兴盛与十六国和北魏拓跋氏的推动有密切的关系。   据《山西通史》载:“入居中原的北方民族自觉不自觉地把佛教作为自己的宗教,其开始带有同中原固有的儒、道相抗衡的含义。”北魏统一中国北部后,更是把佛教作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62969398.html
  • 山东省佛教概述及对外交流

    一直是流传最广的宗派。佛教信仰深入民间,佛教思想文化影响到哲学、道德、文学、艺术等各个领域。宋代以后,佛教与儒、道相融合。另一方面,自7世纪起,藏传佛教(俗称“喇嘛教”)逐步发展起来,13世纪以后,得到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17570496913.html
  • 禅宗与宋代诗学理论

     (一)学诗方法论─“学诗如参禅”139  (二)鉴赏方法论158  三、结语162  第柒章 宋代诗论与禅宗特有的表达模式165  一、“二道相因”的表达方式166  (一)禅宗“二道相因”的思维方式166  (二)诗论“二道相因”的表达模式175  二、“三句”的表达方式184  (一)禅门“三句”式184  (二)诗论“三句”式186  三、诗论与禅学相关模式的内在对应195  (一)诗论“...

    林湘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84055872.html